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这些思想为我市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深化关键环节改革,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升级指明了道路。我市在发展中通过把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相发展的新趋势,着力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难题,全力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
年初以来,我市围绕蔬菜、畜禽、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创建品牌、典型示范和强化服务等有效措施,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种植结构的科学调整,持续带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致富增收。在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上,我市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平台,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促进土地流转规范化、市场化。在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各类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等涉农项目上,我市优先安排新型经营主体承担,落实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税收及用地、用电、用水等优惠政策,扩大担保公司规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下,我市种植结构调整突出四个方面调向:向优质玉米品种上调,由习惯种植晚熟品种单纯追求高产向推广中早熟单质品种追求品质转变。围绕中粮、成福等精深加工企业和希望饲料等饲料企业,组织经营主体订单种植高淀粉、高赖氨酸、高蛋白质等专品种,实现优质优价。依托大庄园、王老保食品等企业扩大鲜食玉米种植面积,打造鲜食玉米生产基地。向蔬菜产业上调,我市新型经营主体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20余万亩,大力发展设施棚室,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库、冷冻库、 田间预冷库、育苗中心,新增冷储能力22.5万吨,实现大部分蔬菜冷藏、冷储后错季难销。向有机杂粮、杂豆特色上调,我市由注重安全食品向开发养生米、药膳米等功能性食品转变,在提升品牌知名度上动脑筋,组织25家生产主体在产品包装上统一冠名“肇东地理标识”逐步向统一品牌过度,集中合力做大叫响肇东小米、肇东杂粮,并努力实现生产地块和车间物联网监控,建立二维码同步生成机制 ,详实录入生产加工全过程信息数据,打造消费者信得过放心产品。向生态循环产业上调,我市今年规模养殖大场发展到60个,家庭牧场发展到1100个,种植燕麦两万亩,青贮玉米20.43万亩,实现过腹增值,增加土地产出效益,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