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依托“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构建了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各环节相互支持“链式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入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全产业链谋划、全要素提升、全方位服务,走出了一条能源、资源、原材料依赖性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大、环保节能、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一个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在市委、市政府的精心打造下正日渐崛起。
作为第一产业第一车间,粮食始终是发展产业化最重要的一环。而我市作为粮食总产量始终保持全省领先位置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如何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无疑关系到63万农民的切身利益。
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面对玉米市场价格放开、农民收入减缓、农业结构调整前景尚不明朗和市场开发不足等问题,我市积极探索建立市场运行新模式,在政策中寻求新机遇、在机遇中求发展。我市牵头组织实施了以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成福集团两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农业科研院所和财政金融等部门为坚强后盾的粮食产业化协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用“订单农业”纽带连接千家万户生产,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全新组织模式,实现了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出口有渠道。
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玉米精深加工的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通过与苏州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投资10亿元改造升级生产线,由生产附加值较低的淀粉、味精转向重点生产国际市场上紧俏的赖氨酸、苏氨酸等氨基酸产品,产品出口到全世界83个国家,创汇8500万美金,一跃成为了全球排名前六位的氨基酸生产企业。公司每年都以每市斤高于市场两到三分钱的价格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为了迎合成福的“口味”,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选择种植更适合进行深加工的玉米品种。成福集团负责人表示,价补分离、市场定价等因素给玉米经深加工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企业会在收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肩负起消化本地粮 、保障农民收入的社会责任。
为保障龙头企业原料供应,我市不断在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上下功夫。如今,在我市农村玉米种植合作社已遍地开花,通过对各项目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施肥、统一播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为农民提供产加销一条龙服务 ,辐射的300多万亩玉米每亩可提高产量达到200公斤左右。在拉长玉米产业链的同时,富有肇东特色的裕村香小米、涝州大米等也都整体借势登高,肇东小米八宝粥、系列精深加工杂粮等纷纷抢滩国内外市场。目前,我市新型经营主体已发展到3278个,2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0万亩,涌现出了俊龙专业合作社、裕村香专业合作社、王老 保食品公司、孙俊忠家庭农场等一批成功典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而肇东小米、鲜食玉米等特色品牌也成为肇东绿色食品标志性名片。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化,我市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府增税的“三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