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坚持把抓好民生作为重大的政治,把民生幸福作为第一目标,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既关注群众当前诉求办好民生实事,又着眼长远安排完善长效机制,让群众共享民生成果。
近年来,我市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在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上狠下功夫,搞好基本民生、关注热点民生、保障底线民生,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实现社会事业发展提速、民生工程有增无减、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效果。
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已完成7个省级贫困村8492人的脱贫任务。自去年初精准扶贫活动开展以来,坚持兜底保证全覆盖、生态建设补短板、特色产业强支撑、教育培训拔穷根、异地搬迁挪穷窝等措施,又实现三个省级贫困村摘帽、1万贫困人口脱贫,真正使扶贫工作落到人头上、找到症结上、扶到点子上、帮到心坎上。依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步伐,已完成标准化学校22所,新建校舍10所,新建和规划医疗卫生机构21个。第一医院晋级为三乙医院,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晋级为二甲医院,并建成乡镇文化站21个,文化广场186个。我市还被中宣部确定为县级舆情直报单位。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全市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低保总人数分别达到1.25万、5.9万、22.5万和5.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1万和13,94万人,农村五保老人全部实现集中供养。
如今,随着美丽乡村、文化惠民等民生工程的实施,肇东村民富了、村子美了。村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2%,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97%,村村通道路达到100%,环境美化绿化率由“十二五”初期的39%提高到69%。先后获得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县、中国雷锋城、全国宜居宜业典范试点县等荣誉称号。
未来几年,我市将本着适度超前原则,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加强基层治理、提升文明程度等方面入手,推动民生事业新产业、新模式、新增长点不断涌现。通过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确保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规范化村卫生所达标率达到80%。并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40%以上,使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率达到100%。与此同时,拓展众创、众筹、众包、众扶等新创业模式,要新增就业人员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达到4.3万人。托深化网格化管理,切实加强社区基层基础建设,做大社会细胞、强化为民阵地,加快市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站点建设,实现服务面对面、便民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