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在肇东市大庄园肉业二期进口羊产品加工车间内,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们身着整洁的工装,正忙着对进口羊产品进行分类加工——这是肇东市打破农企分离格局,遵循“抓好头带好尾、摆好尾带活头”的指导方针,以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和三产融合的新型经营主体为牵动,初步形成“七大产业链条”的一个场景。如今在肇东,玉米产业、畜禽产业、乳品饮品产业、果蔬产业、饲料产业、大米产业、小米杂粮杂豆产业形成完整产加销链条,企业和农户都呈现明显的致富增收态势。
引龙头企业落地牵动产业链
近年来,肇东市以中粮生化、星湖科技、成福集团等8家龙头企业为代表,形成了完整的玉米产业链,生产燃料酒精、高蛋白饲料、食用级液体二氧化碳、赖氨酸、苏氨酸等系列产品,年加工转化玉米192.9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90%;以大庄园肉业、中谷和牛、甜草岗牧业等5家龙头企业为代表,形成从养殖到加工的畜禽产业链,年加工鹿、牛、羊、生猪、白鹅等肉制品15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65.2%(其中含大庄园加工新西兰羊肉8万吨);以伊利集团、汇源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代表,形成乳品饮品产业链,年产乳品饮品40万吨,其中,伊利集团年加工鲜奶30万吨,主要生产优酸乳、酸奶、纯牛奶、大果粒等系列产品,汇源集团年产纯净水5万吨;形成了以北大荒食品、佳佲佳食品、冰榕科技、福成酸菜等6家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果蔬产业链,年加工蔬菜15.8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52.6%,其中,年产泡菜3万吨、绿豆芽4万吨、酸菜5万吨、杏鲍菇8000吨;以希望特驱集团、双胞胎集团、江西正邦等龙头企业为代表形成饲料产业链,年产饲料35万吨;以万隆达、嘉禾粮油等企业为代表,形成大米产业加工链,年加工包装优质大米12万吨,占总产量的60%;以俐江谷物、熙旺、长富、裕村香、榛柴等米业为代表,形成了有机小米、杂粮杂豆产业链,以国家地理标识“肇东小米”为统领,年加工包装有机小米、杂粮杂豆20万吨。
农业结构调优调宽促产业升级
记者了解到,肇东市立足农业结构调优、调强、调宽、调深,统筹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的产出比例,全力抓好农业结构调整。今年,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23.5万亩,新增青贮玉米、苜蓿草12.3万亩,新增有机谷子、杂粮杂豆、马铃薯、蔬菜等10万多亩。
肇东市还致力于推动畜牧业由传统畜禽分散养殖向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转型升级,由单一畜禽养殖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他们依托大庄园、伊利、正邦、天宏牧业等龙头企业建立集约化、现代化、标准化牧场,着力构建北部以饲草产区为重点的奶牛养殖核心区,着力构建中西部以糖化饲料产区为重点的肉鸡肉牛养殖核心区,构建南部以粮食产区为重点的生猪养殖核心区和主要公路沿线养殖场户建设的“三区一线”发展格局。据了解,到目前,已新建、改扩建畜牧业千里示范带园区17处,发展规模养殖大场60个、各类规模场912个、养殖专业户4306个,发展合作组织60个,规模化养殖的比重达到45%。
名企带头电商跟进市场扩大
肇东市有关负责人说,目前有17家企业在肇东投资畜牧加工业,年总产值75亿元,解决了1.2万多人就业,带动5万多户农民致富。伊利集团的产品已进军美国、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大庄园集团已成为世界最大羊肉出口企业——新西兰阿兰茨集团的中国总代理,销售网络覆盖全国,产品出口中东及东南亚国家。
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上,肇东市加快由“种得好”向“销得好”转变,放大与中国电信集团农民手机“农技宝”、四川曙光集团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合作,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应用现代商业模式和营销手段,组织32家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直接链接“生态龙江”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在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注册网店116个,实现线上销售农产品1500吨。并加大与哈尔滨恒润、哈达两大农贸批发市场合作力度,扩大与大专院校食堂、大中型超市对接,实施订制式、配送式、认领式营销手段,蔬菜外销量由往年的40%提高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