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这枚装有赤眼蜂的‘蜂卡’放在植株健状的玉米叶片上,向茎秆方向,向下轻轻卷成筒状,使蜂卡出蜂口朝下,然后用线固定住。”7月15日,在肇东市昌五镇三街村的玉米大垄双行示范园区,肇东市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郑宏伟正对100多位农民讲解如何操作赤眼蜂“蜂卡”防治玉米螟。
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实现玉米螟防控的“低毒化”,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之路。全国产粮大县的肇东市抓住当前正值玉米“吨粮田”抽雄期,也是防治玉米螟爆发的关键阶段,科学防治病虫害。把具有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工作落实“六到位”,放蜂面积落实到位,责任制落实到位,放蜂源落实到位,防治经费、放蜂物资落实到位,接蜂送蜂人员落实到位,督导检查落实到位。确保粮食实现丰产丰收。同时,农技推广中心在牵头抓总的前提下,制定出田间人工释放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实施方案,对7月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印发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放蜂技术规程等宣传单2000多份,针对防治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作了重点性强调,确保放蜂质量和防治效果。依托100多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详细讲解田间放蜂技术、放蜂时期、次数、数量、点数、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力争早发现早防治,把虫害的损失在最短时间内降到最低,受到农民“点赞”。据了解,此次田间人工释放赤眼蜂共计250箱、50万块小蜂卡,放蜂面积50万亩,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经过2~3天会陆续出蜂,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使螟卵不能孵化成幼虫,从而达到生物防治玉米螟的目的,可减少玉米损失8%~15%”。郑宏伟一边做示范一边介绍,“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体型很小,可寄生在玉米螟、菜粉蛾、大豆食心虫等多种农林害虫的卵上,使用方法简单、省工省力、防治成本低,且对人畜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无污染、防治效率高等优点”。(作者: 霍永祥)(编辑:石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