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绥化肇东市五里明镇鑫伯利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大田,14个标准水分测产数据定格在每亩1044.1公斤,这是该合作社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目标。

肇东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邹建宇 摄)
“如今的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能自动调控灌溉节奏,用手机就能远程设定施肥参数。”鑫伯利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单玉恒介绍。
依托“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合作社有效提高了玉米种植密度,配合全生育期精准水肥管理,全面推进高效节水农业,助力现代大农业向智能化、科技化、数字化迈进。
这样的高产场景在肇东并非个例。作为国家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示范区,全市22个乡镇全面推进单产提升工程,玉米产量稳步增长。

测产(邹建宇 摄)
“十四五”以来,肇东市锚定农业现代化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以模式创新为关键抓手,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跃升”。这个全国超级产粮大县,正加速从“传统耕种”向“智慧农业”转型。
“吨粮田”的突破,见证了肇东玉米的高产跨越。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为高效、高产、高质的大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为架构,改变了过去‘单打独斗’的种植方式,实现‘抱团发展’,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产量和品质。”肇东市巨成村党支部书记刘堂生说。
巨成村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整合全村11093.4亩耕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机械作业效率,也拓宽了村集体市场化供应渠道,为肇东以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探索出“新型路径”。
聚焦“藏粮于技”,肇东将现代科技深度融入农业全链条。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全程智能化作业水平持续提升,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化、精准化、高效化”升级。
测产(邹建宇 摄)
在肇东市尚家镇茗硕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导航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农机装备,耕种收环节迈入“无人驾驶”时代。
“我们合作社的拖拉机全部加装无人驾驶导航系统,播种机也配备了电控电驱系统,大幅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合作社理事长张春喜介绍,“过去导航只能走直线,如今曲线作业也实现了。未来随着技术成熟,我们还将引进自动驾驶系统,彻底解放人力。”
“随着技术不断升级,农业生产呈现出‘三降三升’的喜人变化:成本下降、风险降低、劳力减少,效率提升、收益增加、信任增强。”肇东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范秀刚表示,目前全市多家种植合作社已引进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显著提升,带动收益持续增长。
有“质”有“量”的肇东玉米,为推进农业强市建设筑牢根基。去年,该市被省工信厅和省玉米协会授予“黑龙江省最大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基地”称号。
肇东市工信局局长宋金伟用“三张图谱”解读产业升级密码:“招商图谱”锁定产业链空白点,“家谱图谱”梳理龙头企业配套需求,“清单图谱”量化政策支持力度。

玉米棒大籽粒饱满(邹建宇 摄)
该市11家规上生物发酵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将每粒玉米“吃干榨净”。在中粮生化能源的生产线上,玉米转化为燃料乙醇和食用级二氧化碳;星湖科技发酵罐中产出的呈味核苷酸规模全球第二,市场价比普通味精高出200倍;成福集团与韩国大象合作研发的小型氨基酸,即将填补国内特种饲料添加剂空白。就连玉米芯和秸秆也被隆信锐意公司转化为生物质颗粒燃料,真正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增值。
肇东推动优质资源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以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在玉米生物发酵赛道上跑出“新质生产力加速度”。
践行大农业观,肇东正从“保产量”向“促融合”迈进。围绕“一市两城”发展思路,乐安新区抢抓农文旅融合机遇,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转型,实现农业与旅游、文化、科技、创意设计等多业态相互赋能,精准对接个性化、多元化消费市场。

晾晒(邹建宇 摄)
地处乐安新区的东发办事处,利用农家闲置菜地,种植原生态蔬菜,设置托管式、共享式小菜园定制服务,配套农事体验与采摘活动,吸引城市居民认领,圆了他们的“城市田园梦”。
此外,“一亩田认购”“稻米定制”等服务,结合“稻田养蟹”实现“一水双用”,依托物联网认养平台实现全流程可追溯,既满足个性化需求,又保障食品安全,推动肇东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