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连垄都不起,垄台垄沟覆盖的农作物残茬也不处理,这玉米怎么播种?近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融惠农机合作社春耕现场,记者看到了玉米的新种法。
在东升村一块待播种的大田旁,融惠农机合作社技术员魏子东介绍说:“这台新型号的免耕播种机,一次可播四条垄,开沟深度均匀,播种的株数、距离一致,一天能播种210多亩地。咱合作社为啥不烧荒、没见整地?因为那些苞米茬头、叶片都是咱们的‘宝贝儿’。现在咱使用的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打破过去传统精耕细作耕种方法,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不用单独翻耕土地,减少清理秸秆和整地环节,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有利于保护黑土地。”
一台播种机“吃饱”了良种和复合肥,跟着免耕播种机前进,在覆盖玉米秸秆残茬的垄台上划出两条沟,沟距5厘米,一沟播下株距24厘米良种,一沟侧位深施肥达到15厘米,避免种肥接触伤种伤苗。融惠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逄忠革说:“在前两年大面积试种每亩增产百斤左右的前提下,今年合作社的1900多亩土地,代耕农户的2100亩地,全部采用保护性耕作,比坐水种地省种省肥,更省工省力,抢墒播种种在丰产期。”
“现在免耕播种机可以一次完成开沟、播种、侧深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让传统的耕作工序变得简单化,每亩保苗能达到4500棵左右。”尝到了科技助耕、科学种田甜头的尚家镇福山农机合作社副理事长宋连玉说,今年合作社种植2500亩免耕玉米,与传统的翻地、土壤裸露耕作相比,地表农作物秸秆残茬经过季节更替、微生物腐化,分解后转化成有机质进入到土壤中,起到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形成了秸秆还田、肥田增产、再还田、再增产的循环流通。不仅每亩地能节约50元的种地成本,同时又能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现在种庄稼越来越省事,以往搂茬子、灭茬、起垄等老经验已经落伍了;活儿少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量没减,收入还提高了。”看着一垄垄免耕播种的新垄,宋连玉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肇东市是全国产粮大县,有380.35万亩耕地,如今,肇东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尝试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步形成了由点到线、以点带面的整体推进格局。